芝麻茶黄螨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1-06-28 10:30来源:   作者:

芝麻茶黄螨危害严重,常常造成芝麻严重减产,部分绝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芝麻茶黄螨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防治对策,希望能够对种植芝麻的农户有所帮助。

芝麻茶黄螨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防治对策

1、形态特征

茶黄螨属蛛形纲蜱螨亚纲螨目跗线螨科,是全球主要害螨之一。雌成螨:体长0.2 mm,宽0.2 mm,虫体椭圆形,初羽化成螨时淡黄色,后渐变为半透明,沿背中央有白色条纹。须肢特化成为2层鞘状物将螯肢包围,形似口器,向上有倒八字裂纹,前后各具1对刚毛。额具毛1对。身体背面有4块背板,第1~3背板各具毛1对,尾部具毛1对。第1对足胫节基部有棒状毛2根。第4对足纤细,胫节末端有1根鞭状刚毛比足长,亚端毛刺状。腹面后足体有4对刚毛。

雄成螨:体淡黄色或橙黄色,半透明。体近三角形,长0.19 mm,宽0.9 mm。体末端有一锥台形尾吸盘,前足体有背毛4对,后足体背毛3对,末体背毛3对。体腹面,前足体刚毛3对,后足体刚毛4对。足强大,第4对足转节与腿节基部外侧稍突,内侧削平,腿节末端具一弯月状突。胫节弯曲,触毛与足等长,尾吸器圆盘状,形似荷叶,中间有一圆孔与内部相通,尾部腹面有很多刺状突。

卵:椭圆形。灰白色,长0.11 mm,宽0.8 mm.背面有6排白色突出的刻点,底面光滑。

幼螨:椭圆形,3对足,乳白色,腹末尖,具1对刚毛,化若螨前体透明,移至叶脉附近蜕皮。若螨梭形,半透明。雄若螨瘦尖,雌若螨较丰富。若螨是个停止生长发育的阶段,被幼螨的表皮所包围,有的称之为“静止期”。

2、发生规律

茶黄螨以雌成螨的个体或群体在避风的寄主植物的卷叶中、芽心、芽鳞内和叶柄的缝隙中越冬,龙葵、三叶草等杂草也可以成为其越冬寄主。各地发生代数不一,四川1年约发生25代,江浙一带也可发生逾20代。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但冬季繁殖力较低。茶黄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孤雌生殖,但未交尾受精的卵孵化率低。一般雌雄性比为10.5∶1。成螨较为活跃,特别是雄螨的活动性强。雄螨常常到处爬行寻找雌若螨,当遇雌若螨时,用腹末锥台的吸盘将雌若螨挑起,背负雌若螨到处爬行或向植株顶部幼嫩部分迁移;一般背负1~2 h。被雄螨携带的雌若螨在雄成螨体上蜕皮后变为雌成螨,并立即与雄螨交尾。若满未经背负而化成的雌螨也可与雄螨交尾。雄螨可以重复进行交尾。交尾后的雌成螨继续取食,卵多散产于叶背,幼果凹处或幼芽上。雌螨1 d可产卵4~9粒,产卵历期3~5 d,平均每个雌螨产卵17粒,多的可达56粒。雌成螨寿命最长24 d,最短5 d,平均12.4 d,雄成螨寿命最长17 d,最短4 d,平均10.7 d。茶黄螨发育历期随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在危害季节,卵经2~3 d孵化,幼螨期只有1~2 d,若螨期更短,一般只有0.5~1.0 d,完成1个世代通常只要5~7 d。

茶黄螨的寄主约有30多个科70多种植物,主要为害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豇豆、菜豆、马铃薯等农作物,保护地栽培时发生较为普遍,在失治或防治不当时易造成经济损失。

3、成灾原因

3.1 气候适宜

茶黄螨发育适宜温度16~28 ℃,在温度28~30 ℃时,完成1代仅需4~5 d,在18~20 ℃时需7~10 d。湿度对成螨影响不大,在相对湿度40%时仍可正常生活,但卵和幼螨只能在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下孵化和生活。一旦气候条件适宜,茶黄螨繁殖力强,数量增加迅速。2014年7―9月,35 ℃以上高温日少于常年,闷热多阵雨少暴雨,属典型的温暖高湿气候,适宜茶黄螨繁殖、生活和危害。

3.2 误诊误治

芝麻生长期间多病害少虫害,茶黄螨为害芝麻成灾的情况较为少见,种植户对茶黄螨生疏,不懂识别。加上茶黄螨个体小(雌成螨体长0.2 mm,雄成螨体长0.19 mm),肉眼难以发现,即便发现,也很有可能误诊成病害,导致误诊误治。

3.3 面积扩大

近几年,芝麻用于养生,需求增加,种植效益好,家家户户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似连片,食源丰富,有利于茶黄螨爬行扩散蔓延。

3.4 技术入户难

农技部门发现虫情后,虽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建议农资部门备足对口农药,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识别和防治知识。但最后损失仍较严重,调查走访50%以上受访者回答“不知情”。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不通畅,技术入户难,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带来难度。

芝麻茶黄螨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防治对策

4、防治对策

4.1 及早诊断

正确识别茶黄螨危害的症状,对症用药,提高防治效果。茶黄螨有趋嫩性,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芝麻植株上部幼嫩部位刺吸危害,受害后上部嫩叶呈浅黑油浸状,叶片皱缩下垂,顶端生长变慢;开花异常,结果减少;蒴果畸形,果皮变厚木栓化,皮色浅黑油墨状。发现上述症状,如在放大镜下看到嫩叶、幼果等幼嫩部位有成、幼螨虫体,即可确诊为茶黄螨。该虫害易与植物病毒病和生理性病害混淆,肉眼仔细看到或镜检发现虫体为主要诊断依据。

4.2 科学防治

4.2.1 化学防治。防治重点是压基数,早发现,早防治;喷药重点是植株上部幼嫩部位,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药液要喷匀喷透。茶黄螨易发易治,用药次数相对较多,交替用药,减少耐药。药剂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1 5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1 000倍液药液,以上药剂用量均为450~750 kg/hm2。

4.2.2 农业防治。清除茶黄螨危害田块及四周杂草、残株败叶,烧制草木灰,可减少越冬虫源,减轻次年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