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21-06-08 18:11来源:   作者:

山楂立枯病、干枯病及丛枝病是山楂树常见的幼树、枝干病害。这3种病害主要危害山楂幼苗、幼树及幼枝、幼干等部位,如不及时防治,将给建园带来较大危害。现将这些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以供防病参考。

山楂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1、山楂立枯病

1.1 症状

山楂立枯病有猝倒型和立枯型之分。幼苗刚出土,组织幼嫩时感病,在根茎处发生水渍状病斑,幼苗倒伏,为猝倒型。在幼苗组织已木质化后发病,根部腐烂,茎叶枯黄,但不倒伏,为立枯型。

1.2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类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随流水、肥料等传播。低温潮湿、土壤板结容易加重病情;塑料大棚育苗以及幼苗过密时发病较重,用锯末育苗发病则轻。

1.3 防治要点

1.3.1 选地育苗。选择壤土或沙壤土质、富含有机质的园地育苗,避免和瓜类、豆类及前茬山楂苗圃地重茬。

1.3.2 药剂防治。①拌种或浸种,用50%福美双600倍液、25%多菌灵500倍液或40%福·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拌种;或用0.5%黑矾水浸种5分钟。②在幼苗出土20天后,严格控制灌水。③幼苗期喷药防治。在幼苗2~3片真叶和4~5片真叶期,分别灌施1%硫酸亚铁液。发病初期,用50%多·硫悬浮剂1000倍液、70%甲·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12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山楂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山楂干枯病

2.1 症状

病斑红褐色不规则形,皮层变褐腐烂。病斑扩展迅速,枝干枯死。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小粒点。病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时致使整株枯死。

2.2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病菌在病斑树皮内越冬,翌春继续活动为害,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从伤口、皮孔侵入。3~4月份开始发病,5~6月份发病较多,病斑扩展迅速,夏季发病速度减缓。果园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冻害及日灼严重,修剪过重,伤口过多,均有利于此病发生。

2.3 防治要点

2.3.1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促使树势健壮,增强树体抗病抗寒能力;注意保护树体,防止树体受伤过多;枝干涂白,防止日灼伤;及时剪除病枯枝,刨除病死树,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2.3.2 药剂防治。于发芽前喷布3~5°Be石硫合剂+五氯酚钠200倍液;及时治疗病斑,采取纵向划道割条的方法治疗病斑,涂抹腐必清5倍液或腐殖酸铜原液、5%菌毒清50~100倍液、30%培福朗糊剂、0.8%菌立灭3~5倍液。涂抹伤口消毒剂时要多次涂布,使药剂渗透到刀口内,最好用复方煤焦油保护伤口。

山楂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3、山楂丛枝病

3.1 症状

病害发生后,山楂树发芽较晚,约晚1周左右,无明显节间枝条,树冠小叶黄化或簇生,致病枝由上向下逐渐枯死或花器萎缩退化,花芽不能正常开花结果,或花小畸形,花多由白色变成粉红色或紫红色,不结果。病株根部萌生蘖条易带病,移栽后显症,1~2年内枯死。

3.2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山楂植物菌原体。发病规律可能与蝽蟓、叶蝉、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在病、健树上危害、交叉传染有关,其自然扩散存在初次侵染源,其分布特点为常在发病严重地块有几株山楂树同时感病,呈点片状分布。

3.3 防治要点

3.3.1 培育无病苗木。①在无病园中进行繁殖。②接穗消毒,可用1000mg/kg盐酸四环霉素液浸泡带病接穗30分钟进行消毒。③苗木培育时,可喷洒盐酸土霉素溶液500~1000ml/kg,连喷3次;苗圃中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拔除。

3.3.2 加强栽培和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深翻土地。土质较差的可换土,改良土壤,增强树体的抗病力。

3.3.3 清洁果园。结合冬季修剪,将病枝残枝剪除,发现有病树及时刨除,清除传染源;清理果园,集中烧毁,可减缓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3.3.4 及时防治蝽蟓、叶蝉、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防止传病。

3.3.5 环剥主干。可在春季树液流动前,在树主干的中、下部进行环状剥皮,宽3~5cm,阻止病菌由下向上蔓延。

3.3.6 灌药防病。于4、8月在病枝同侧树干钻2~3个孔,深达木质部,将薄荷水50g、龙骨粉100g、铜绿50g研成细粉,混匀后注入孔内,每孔3g,再用木楔钉紧,用泥封闭,杀灭病体,根治病害。

3.3.7 涂去疯灵。春季发芽前,于树干基部开一个环状小槽,深达韧皮部一半,将药液灌入槽内,用塑料薄膜包扎严实,隔1个月再涂1次。干粗20cm施8g,40cm施16g,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