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霜霉病

2020-11-10 17:26来源:中国兴农网   作者:

  标签:作物病害

  描述:白菜霜霉病,是在白菜种植期间常见的真菌病害。子叶期发病时,叶背出现白色霉层,在高温条件下,病部常出现近圆形枯斑,严重时茎及叶柄上也产生白霉,苗、叶枯死。

  简介
白菜霜霉病病株

  白菜霜霉病,是在白菜种植期间常见的真菌病害。子叶期发病时,叶背出现白色霉层,在高温条件下,病部常出现近圆形枯斑,严重时茎及叶柄上也产生白霉,苗、叶枯死。成株期,叶正面出现淡绿至淡黄色的小斑点,扩大后呈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生出白色霉层;白菜进入包心期,条件适宜时,叶片上病斑增多并联片,叶片枯黄,病叶由外叶向内叶发展,严重时植株不能包心。种株受害时,叶、花梗、花器、种荚上都可长出白霉,花梗、花器肥大畸形,花瓣绿色,种荚淡黄色,瘦瘪。

  病菌形态特征

  菌丝体无色,无隔,在丝胞间生长,靠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水分和营养,吸器为囊状、球状或分叉状。无性繁殖时,从菌丝上生出孢囊梗,由气孔伸出,无色,无隔,单生或2~4根束生,长260~300μm,主枝基部稍膨大,重复的两叉分枝,顶端2~5次分枝,主轴和分枝呈锐角,顶端的小梗尖锐,弯曲,每端长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24~27×15~20μm,萌发时多从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卵孢子单胞,球形,黄褐色,直径30~40μm表面光滑,胞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萌生芽管侵染寄主。

  病菌生理生化特征

  病菌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8~12℃,孢子囊萌发的适宜温度为7~13℃,最高25℃,最低3℃。在水滴中和适温下,孢子囊经3~4h即可萌发,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6℃。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4℃,产生卵孢子的适宜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70%~75%。

  发病条件

  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措施等均有关,其中的气候条件影响最大。.

  气候条件

  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平均气温为16℃左右,病斑在16~20℃扩展最快,高湿是孢子囊形成、萌发和侵染的重要条件,多雨时病害常严重发生,田间高湿,即使无雨,病情也加重。北方大白菜莲座期以后至包心期,若气温偏高,或阴天多雨,日照不足,多雾,重露,病害易流行。[1]

  栽培条件

  早播,过密、通风不良,连茬,包心期缺肥,生长势弱的地块,病重。播种过早的秋季大白菜往往病害发生严重。

  品种抗病性

  青帮型的品种发病较白帮型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发病差异显著。抗病毒病的大白菜品种一般也抗霜霉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0.3%种子重量的阿普隆(瑞毒霉)35%拌种剂拌种。

  3.合理轮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隔年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与水田作物轮作。

  4.适期播种。应根据茬口、品种及气候确定适宜的播期。早播病重,晚播病虽轻,但包心不足,但若遇到高温干旱年,大白菜应适当晚播,杂交种的抗病性较农家种强,播期可安排在前。

  5.药剂防治。大白菜苗期即应开始田间病情调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并喷药防治,在莲座末期要彻底进行防治。为便于后期防治,可在定苗时,每6~8行菜留1空行,便于防治作业。药剂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克露、克抗灵、克霜氰)800~1000倍液、每667平米用1.5亿活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67g兑水50L喷雾,每5~7天喷1次。霜霉病的发生与病毒病关系密切,因此防治时应将这两个病害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