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果园“变身”记

2015-08-31 11:06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什么是老果园?这是一个与“新”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果园生产功能老化,树龄过长、植株抗性变差等。这种老化会影响果园整体效益的提升,甚至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老果园改造,不仅有利于提高水果品质,让果农实现省力化栽培,还是当前我国水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请看山西、山东等地老果园的华丽“变身”。

  合作社的故事——山西张庄村把阳光引进果园来

  最近,山西省临猗县闫家庄工贸区张庄村煜明果业合作社的早熟苹果正是上市季节。村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周培青说:“果子大,价格就能要起来,今年的地头价在1.5元左右。”2014年,全村2000亩苹果园平均卖到3元一斤的农户占80%以上,收入超过20万元的农户有20户,这么高的收入在过去几乎不可能。

  有着23年苹果种植历史的张庄村,这两年的变化源于临猗县果园间伐阳光工程的实施,不仅让果树见了阳光,也给煜明果业合作社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理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砍树——

  “一行就全砍了,好几个月都不痛快”

  2011年,针对全县果园普遍树龄较长、果园密闭的实际,临猗县开始实施老果园改造的间伐阳光工程。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革新,对果农来讲还是一场思想革命。间伐会造成暂时减产,很多农户在看不到未来收益的情况下,更心疼眼前损失的经济利益。

  “我在外头打工,培青给我打电话,说是要间伐,我就同意了。回来一看,一行就全砍了,心疼得我,家里人也跟着骂,好几个月都不痛快。”几年后,合作社社员张乃学回忆起周培青间伐他家果园的事情,还能听出当年的埋怨。

  临猗县果业局局长杨勇说,参观完陕西洛川的果园间伐后,果业局和果农代表形成共识,要间伐就一步到位,虽然不能和日本一亩地11棵树相比,但是一定要消灭一亩40棵树以上的果园,彻底打开果园的风道光道,减少病虫害,提高果树寿命,让果树的平均寿命从30年提高到50年,保证新老果树的更替和产业的可持续。

  2013年,下定决心的合作社理事长周培青实施了隔行间伐,带领社员将合作社老果园的树砍掉了一半。

  收益——

  “一口价2.95元一斤,少一分都不给他”

  间伐减密带给社员们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果品的商品性大大提高,去年,全村直径75毫米以上的苹果占80%以上。

  记者在合作社的间伐减密示范园看到,隔行间伐的果树长势良好,很多打开的通道上,两边的树枝已经舒展地蔓延开来。“这两年基本上没有了病虫害造成的果树枯死毁园的现象发生。”周培青说。

  今年全村的秋果套袋工作已经结束了,共套袋1300万个,这样统计果树的产量已经接近间伐前的水平,质量比之前提升了不少。“卖相可好了,去年果客在地头自己摘苹果,一口价2.95元一斤,少一分都不给他。”社员张成功说。

  “去年,收入最多的周仲弟家20亩地收入40多万元。以前,全村一亩地的收入也就是五六千元,多也超不过1万元。”社员张同兵说。

  根据临猗县果业局的规划,间伐后的果园平整后,要逐步推广机械化作业,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变化——

  “在喇叭上一广播,精耕细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间伐过后的煜明合作社耕作理念也有了变化。首先是对土壤状况的关注度增加。大部分社员不仅不再喷洒除草剂、中耕除草,还开始在行间种植白三叶等草种。

  “这种草能固氮,不会与树争水肥,长到30厘米以上时,用割草机或人工留茬15厘米还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割下的草覆盖于树冠下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杨勇介绍,实施间伐工作以来,临猗县果园的土壤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张庄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8以上,全县最好的果园达到1.9以上。

  间伐提升了苹果品质,合作社也开始打出自己的“煜明”品牌。“一个膜袋9厘钱,一个纸袋五分钱,套两个袋的人工费四毛多,秋天能多收一元钱。”张同兵说,“今年在喇叭上一广播,各家各户精耕细作果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由此,以间伐为龙头的六大技术集成作为临猗县实施果品提质、农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已经深入人心。该县“万腾”“万保”“老吴”等品牌苹果获得了出口认证,近年来每年向俄罗斯、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直接出口水果2亿斤。

  “土专家”的良法——枝条减一半收入增两成

  日前,在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后岔河村,今年55岁的农民孙孝军果园里的早熟品种“嘎啦”已经成熟了。“你看他这片园子,前些年改造的时候砍了一半去,当时咱看着也心疼。但是现在株型好了,枝子顺了,苹果个头大、着色好,产量一点儿也不差,优质果增了近一半,每年都比没改造的多卖钱。”在这里闲聊的该村另一位孙姓果农说。

  “枝条减一半,收入增两成。”孙孝军这样总结他2011年老果园改造后的体验。他说,当时不仅要砍将近一半的树,还要去掉很多能结果的大枝,自己心里也是直打鼓,但种地要相信新技术,加上当时县里每亩给1000元的补贴,他就咬着牙上了。

  事实证明孙孝军的选择没错。2014年,他的5亩果园平均亩产近万斤,优质果率达80%,优质果售价3元一斤,亩均纯收入约2万元,高出同村未改造果园五六千元。

  沂水县果茶中心副主任张彦欣介绍,沂水于2009年和2011年连续承担了“苹果郁闭园改造及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孙孝军的果园是1989年栽植的,属于项目实施范围。

  孙孝军介绍了改造的流程:“对于准备保留的果树,先去掉底部的大主枝,把树干提高;然后分年落头,把顶上的无用枝去掉,树高控制在3米以内;再就是每年疏枝,特别是过密的和重叠的,最后每棵树就留下三四个主枝。不准备保留的果树,看对主要果树的影响情况定,逐渐地就砍了,我果园里原先总共11行果树,让我下狠心砍了5行,再加上保留果树疏掉的枝子,差不多枝条数减了一半。”

  收成怎么样呢?孙孝军说,前两年影响产量,降了差不多5%。但是优质果率上来了,现在普遍达到80%以上。平均价格原先大概1.5元一斤,现在达到2元以上。而且用工大大减少了,一亩地一年光工钱就节约500元不止。

  “改造后第三年产量就又上来了,不比以前差,加上售价高了,成本低了,综合算算增收差不多两成。”孙孝军笑言。

  在孙孝军带动下,后岔河村很多果农纷纷自愿参加改造,改造面积已有300多亩。孙孝军也成了果树“土专家”,每年冬天都被其它果农聘去指导整形疏枝,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张彦欣介绍,沂水县通过推动郁闭果园改造,建立高标准示范园3处,总面积1500亩,带动全县改造面积达6万亩,果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优质优价得以充分体现。

    推广新技术落脚应在“实”  

  “发短愁催白”,对人来说,衰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而果园也有一个由“新”转“老”的过程,建园初期曾为当地的水果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新”果园,随着植株的衰老、栽培模式的落伍变成了“老”果园。幸运的是,通过间伐减密、树形修整、技术改造等方式,老果园还有再次“焕发青春”的机会。

  不可否认,老果园改造是件好事。除了改良水果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之外,还能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的地区老果园改造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1%~1%,对种植新技术的应用比例有所增加,喷洒农药的次数明显减少。

  然而经过几年来的工作,目前这一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农民方面的阻力。因为通过间伐、树形修整等技术手段降低果园密度,短期内会影响产量和收益。据相关农业部门调查,改造每亩老果园需投入近3000元,果农愿意承担的资金比例在50%以下。有的果园郁闭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然而部分果农却因为担心密改稀影响产量,不愿采取间伐的措施。对果农来说,这是一场短期收入和长远效益的博弈,掌握技术相对容易,思想上的转变是更困难的。

  要化解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阻碍,落脚还应在“实”,首先要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改造的好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煜明果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培青当年砍树的时候,被社员骂了几个月,现在有了收益,社员们精耕细作的积极性也就提起来了。农民的观念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才能转变。果农的思考方式和知识结构先“充上电”,果园才有希望“返老还童”。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