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祥云:种地靠技术 蔬菜成了“摇钱树”

2020-01-14 14:33来源:   作者:

  “2012年月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我每月收入5000左右,村民种菜种成了小老板,蔬菜成了我们的‘摇钱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村民付连慧高兴地说。2012年,她家1.1亩的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蔬菜,土地流转收入加上自己种菜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同时,不仅收入有了保障,政府、公司、科研单位每周六还组织蔬菜技能的学习,还会组织大家不定期到昆明等地去交流,靠着蔬菜种植,刘厂镇农民纯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农民增收是摆在祥云县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祥云县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以蔬菜“产业园田化、产业专业化、产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为发展思路,通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的专家技术指导,从提升蔬菜品质入手,积极组织菜农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特色精细菜和反季蔬菜为重点,打造滇中冬春和夏秋反季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使蔬菜产业迅速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现在大家看我的蔬菜种的好,其实在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两眼一抹黑,缺乏技术,加上销售渠道不畅,一年种下来,几乎血本无归。”在祥云县可谓家喻户晓的“蔬菜种植大王”朱红青感慨地说。

  2012年,朱红青回乡创业,拿出所有的积蓄,倾全家之力筹措资金,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创办成立了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泰兴公司),建设蔬菜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经过数月的辛苦,*期以黄白菜、上海青为主打产品的蔬菜如期丰收了。然而,正当朱红青满心欢喜的时候,遭到了当头一棒,由于种植技术不到位,蔬菜上不了等级,只能低价销售,一季下来,不仅不赚钱,还亏了30多万。

  就在这时,通过祥云县政府的牵线,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到了朱红青的公司,通过专家的细致指导,解决了技术问题,提高了蔬菜等级,蔬菜销售开始扭亏为盈。通过这件事,朱红青深深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下决心从技术入手,继续发展蔬菜种植。

  省农科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全省乡村振兴,制定了全省打造50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布局。为扶持祥云县蔬菜产业发展,省农科院决定通过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发展。

  就这样,省农科院和泰兴公司开始了全面产研融合,省农科院融合了全院17个专业所中的园艺、生物技术、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经济与信息等相关专业所力量,一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环境、农业经济、作物栽培专家参与到了泰兴公司的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的指导阵营中来,成立了以省农科院专家为主的60多名不同专业背景组成的企业“专家工作站”。多年来,近200多人次深入泰兴公司生产*线,与当地县级农技部门和泰兴公司技术骨干一道,广泛提供企业内部和蔬菜产业辐射区的农业科技智力支撑。

  截至目前,泰兴公司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受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大白菜、瓢儿菜等7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七彩泰兴”商标,产品大白菜获得了“云南*”称号,大白菜和瓢儿菜同时被认定为“云南*农产品”,获得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质量走廊”省级示范创建单位。目前,泰兴公司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3108亩,发展订单基地1万多亩,主要种植黄白菜、上海青、生菜、松花、西兰花、油麦菜等30多个特色蔬菜品种,年产蔬菜3万多吨。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7705万元。2018年,泰兴公司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科技部星创天地”“大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十多项国家、省、州级荣誉称号。

  为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祥云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提出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标准化+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省农科院针对务工返乡人员、就地创业人员、职业新型农民等的实用技能需求,开展“订单式”“靶标式”培训,省农科院环资所专家作为青年就业指导老师和泰兴公司一起开展培训种植技术40余期1850人次,为祥云域内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层实操技能型人才基础,帮助刘厂村、甸尾村等村组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000多亩、新技术示范地6250亩,将一批农民变成了老板,让他们变成了蔬菜产业大军中的新型职业农民。

  据统计,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直接带动3000多农户增收1700多万元,其中,刘厂镇刘厂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4000元。目前,刘厂村的黄白菜、上海青、油麦菜、生菜、青花菜、花椰菜和茼蒿7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蔬菜“一村一品”特色突出,有利推动了刘厂镇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