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涉农集资骗局需下好两步棋

2019-09-10 14:05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
目前,各地正在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本应成为农业现代化、农民致富的好渠道。可是最近,一些人打着“新型农业”的幌子,通过办“合作社”、搞“共享农业”、推出APP引诱会员认购果树菜地家畜等产品获取收益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后跑路,诱骗不少农民上当。
  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是,也有不法分子打着新型农业的幌子“下乡进村”,导致农民损失钱财。鉴于农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上当受骗,对家庭影响巨大,甚至会出现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好局面。更长远来看,那些打着政策幌子的非法集资项目具有迷惑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利益受损农民对中央政策的感知。
  梳理此类案件不难发现,农村之所以成为重灾区,主要是因为非法集资行为在城市的活动空间被挤压,流向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此外,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农民手中的闲钱缺乏投资渠道,给了非法分子设置骗局的可乘之机。这种骗走农民血汗钱的做法,无疑是可耻的。然而仅仅靠道德谴责显然不够,还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堵住所谓“新型农业”非法集资的漏洞。
  必须承认,在大多数骗局中,不是骗子太聪明,而是人性太贪婪。要防范此类坑农陷阱,就必须克服贪利心理,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加深对各类非法集资骗局常用套路特点的了解。而广大农民朋友,也要提高辨别真伪的技能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在合作社信用合作方面,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是两条基本约束。而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借合作社名义大肆对外吸收资金,突破了“社员制、封闭性”的限制。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其实,此类操作及风险,明眼人应该不难识别:对于不熟悉的合作伙伴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保留合法交易凭证,尽量避免收取对方开出的“远期支票”和“白条”,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得知自己被骗后要第一时间报警。这些常识因为非常基本,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在涉农非法集资蔓延的当下,再多强调几次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外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必须要严厉打击,以遏制非法集资“下乡进村”的趋势。目前,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社会上有些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名义吸收公众存款,涉嫌非法集资;另一方面,存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与非法集资混为一谈的模糊认识。当务之急,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揪出一批典型案例。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涉农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整治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集中开展涉农领域非法集资排查整治,此类整治行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骗局的蔓延。  (闻夕,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