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双十万工程”:让丘陵荒山展现生机 以现代农业托起梦想

2020-04-22 17:24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走进渝北广袤的农村,随处可见集中整治成片的梯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村民们正在抓紧栽种树苗。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山地丘陵地区,出现如此热闹的劳动场景,正是“双十万工程”带来的改变。

  去年,渝北启动实施了一项全区性的大战略、大战役——“双十万工程”,到2022年,全区新栽种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

  一年的实践证明,“双十万工程”已在破解丘陵山区乡村振兴难题、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经济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集中整治丘陵荒山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渝北的农村地处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馒头山、巴掌田”的丘陵地形,极大地制约着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土地撂荒突出……

  积极思变,事在人为。为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渝北提出建设“双十万工程”,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之路,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大盛镇青龙村,63岁的村民魏庆禄正手持电动割草机在果园里熟练地除草。拿锄头干了几十年农活的他,没想到如今能操作现代化的农具。“以前种水稻、玉米仅够口粮,现在村里果园和合作社都建起来了,我以土地和现金入股,除了获得分红收入外,在这里务工,每天还有100元的工资收入。”他说。

  青龙村里,河岸两侧和山坡梯田上,一片片果园已长得郁郁葱葱,果树下装有智能水肥滴灌系统。村党支部书记黄志说:“之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这些果园此前是高低不平的荒地,多数村民外出务工,村里劳动力少,道路也狭窄、环境脏乱。”

  “在‘双十万工程’建设中,我们村利用这些荒地建起了近2000亩的高品质晚熟柑橘果园,今年就将挂果,后年进入丰产期,到时预计每户村民可增收上万元。”黄志说,村里购买了挖掘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用机械化种植果园。同时,还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利用果园生态,发展民宿、采摘、垂钓等农旅融合产业。

  “青龙村已完成整村宜机化土地整治2350亩,并全部完成柑橘种植;隆仁村、云龙村已动工4000余亩,完成土地整治3000余亩,定植柑橘苗1850亩。”大盛镇负责人介绍,全镇在“双十万工程”建设中,规划实施经果林13350亩、生态林10540亩。经果林建设全都是通过机械化,对土地进行整治后再栽种果树。到去年底,已在青龙、隆仁、云龙、东山、千盏等村整治土地9000余亩。

  “双十万工程”建设,加快了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农业的效益。记者了解到,全区“双十万工程”完全按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进行,广泛采用机械化,对重点区域进行宜机化整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完善田间耕作、灌溉排水、农田配电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将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在渝北加快建设重庆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

  保护生态发展生态    

      变荒山坡为“金山银山” 

  春天的渝北,生机盎然。站在茨竹镇方家沟村的一片山坡上向远处望去,一垄垄整齐划一的地块依次排列开来。村干部介绍说,方家沟村作为现代农业整村推进示范点,正在实施全村3000亩土地宜机化整治项目,已栽种梨树苗6.67万株。

  方家沟村9社54岁的村民龙能武一家有9亩地,他指着整治后的果园地说:“我的土地原本在小山坡上,田坎窄,锄挖肩挑累死人不说,种粮也赚不了几个钱。经过整治后,土地平了、成片了,拖拉机都能开进去,种上了果苗后还可以套种蔬菜。要不了几年,这片地就会成为我家的‘金山’。”

  在渝北统大路沿线,14000余亩的经果林已初具规模;在大湾镇金凤村,万亩金凤桃乡正在加速建设;在洛碛镇沙湾村,山丘上栽种的果林在春光下长得郁郁葱葱……再过不久,统大路就将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们村位置偏远、发展滞后,2300多名村民中,住在村里的只有400多人。”金凤村党支部书记路良敏说,“双十万工程”的建设,给村里带来了机会。去年以来,村里在已有400多亩桃园的基础上,通过成立合作社,又将3000多亩荒地整治出来,成片种植优良桃树,并打造以桃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现在已吸引了100多名村民返乡发展。

  十万亩经果林建设改变着渝北乡村的发展格局,更给渝北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十万亩生态林建设,则是保护和发展生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

  “我们村在4公里多的公路两旁,新栽种起香樟和银杏树,在3公里多的自行车步道两边,栽种起樱花、蓝花楹,新种植起沃柑350多亩,蓝莓145亩。”兴隆镇牛皇村党总支书记刘静萍说,山变绿后,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可以变身为乡村旅游景点,也将助力村民增收。

  据了解,在生态林建设中,渝北充分利用乡村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按照“林区即景区”的思路,统筹推动造林、造业、造景,做好农林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文章,构筑立体复层结构绿化带,增强森林景观风貌,探索推进休闲娱乐、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拓展森林多重功能。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底,在“双十万工程”建设中,全区已完成土地宜机化整治3.5万多亩,栽种经果林2.6万多亩、生态林4.8万多亩。

  加快“三社”融合发展    

      共享“双十万工程”红利 

  “三社”融合发展和推进产业振兴、开展国土绿化,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渝北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加快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和“双十万工程”建设,开创一条“三社”融合与“三变”改革、产业振兴与绿色发展相融相促的新路。

  “乡村振兴关键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把村民组织起来,壮大集体经济。”木耳镇金刚村党支部书记石元介绍,去年,全村有504户农户以2800多亩土地、137户农户以67.5万元、村集体以30万元入股,组建起生产互助股份合作社。目前,股份合作社通过承接土地整治工程,发展柑橘4000多亩,并建起了有机肥厂、苗圃场。去年,村合作社就收入了137万元,其中有50万元分红给村民。

  洛碛镇在沙湾、新石、宝华等村新建的5131亩经果林,采取“三社”融合的方式,建成了独具山地特色的智慧农场,“三社”融合发展的实训基地,集体经济发展的展示样板。

  在“双十万工程”建设方式上,渝北还创新了经济合作社、农民、农业企业三方合作方式。王家街道在苟溪桥村实行整村推进宜机化土地整治后,栽种1000亩柑橘,有大雅、爱媛38号、核椪柑3个品种。在经营方式上,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实行了由苟溪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和企业三方共同合作的模式,并签订了三方协议。具体实施办法是,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区农业农村委下拨的前期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入股,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开发公司以技术、经营管理、资金入股等方式,有收益后,按股份分红。

  龙兴镇排花洞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集中土地约1000亩种植经果林,并探索由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负责日常管理、技术更新、加工销售等环节,农户以流转的土地入股,享受保底租金+二次分红的“社会资本主导型”经营模式。(记者 陆世玲 通讯员 汤纯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