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蟹塘缺氧导致死亡的原因

2016-09-26 10:49来源:   作者:

  2016年的成蟹养殖注定是多灾之年,广大成蟹养殖户们经历了春季的蜕壳不遂(苗种体质差),入夏的洪灾(6月底、7月初),夏季的高温(7月20日至8月4日连续半个月37℃~38℃高温)和秋季缺氧(8月21日闷热高湿天)四大磨难,特别是最后一次磨难,成蟹养殖已进入秋季的育肥养殖期,本以为秋高气爽,成蟹也“木已成舟”,应该是丰收在望,没想到,此次缺氧给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广大成蟹养殖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损失。现就此次缺氧导致成蟹死亡的原因分析如下:

  外因:从8月7日(立秋)开始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气温一直持续在34℃~36℃,8月21日白天气温在35℃左右,闷热高湿;晚间无风,22:00左右,气压急剧下降。

  内因:从7月21日至8月4日,连续半个月的37℃高温,导致部分成蟹塘口大量伊乐藻上浮,单一栽植伊乐藻的塘口水草损失殆尽,水体暴发蓝藻。而栽植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塘口,因这两种水草抗高温和控草得当,得以保存;一些单一栽植伊乐藻的养殖户通过各种护草办法,得以勉强保留下来,但是已经缺乏活力。在高温期期间,水草覆盖率高的塘口成蟹伤亡普遍较少,因而成蟹和套养的其它养殖对象存塘量较大。

  缺氧过程:8月21傍晚,野杂鱼和青虾开始出现轻度缺氧症状,8月22日凌晨缺氧达到高峰,成蟹攀爬草头和沿池塘边爬行。养殖户紧急施以化学增氧(粒粒氧或臭氧片)和物理增氧,8月22日白天再施以增氧底改和解毒制剂,但效果均不明显;8月23日缺氧开始缓解。

  缺氧结果:九成以上的成蟹养殖户有成蟹死亡现象,只是死亡率不同。多为软壳蟹和即将蜕壳的成蟹,少见硬壳蟹。水草覆盖率高的塘口,特别是以伊乐藻为主的塘口,死亡率较高,均死于密集的水草之下。有少数养殖户,由于处理不及时或不得法,成蟹几乎全军覆没。而水草较少甚至没有水草的塘口,伤亡反而不大。

  究其原因:水草少或没有的塘口,受前期高温影响,死亡率较高,池塘存塘的生物量较低,因而整体需氧量不大。又因池塘中的台地水浅无草,故成蟹多活动于水位较深的蟹沟中,遇池塘溶解氧过低时,河蟹能及时上岸或沿池边爬行,避免因缺氧而导致死亡。此次缺氧伤亡最大的恰恰是水草覆盖率较高的塘口,表面看似有悖于常理,甚至有些养殖户怀疑三大水草对成蟹养殖的作用。但仔细分析养殖对象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不难找出个中理由。笔者归纳为“温水煮青蛙效应“,理由是:水草覆盖率较高的塘口,水草多集中于池塘中间台地之上。由于生态环境好,水质优良,成蟹的栖息、摄食和蜕壳多集中于此。这样的生态环境很难出现因为天气的突变而发生“转水或倒藻“,也就是不可能发生瞬间水质变坏或水体缺氧现象。这样的水体发生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将蜕壳和已经蜕壳的软壳蟹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不会因为稍感不适而轻易离开;等到感觉强烈时,再想爬上草头或池塘岸边的高溶氧区域已经无能为力。再加上成蟹的第五次生殖蜕壳,水草覆盖率高的塘口较水草少的塘口早,相比软壳蟹,即将蜕壳的成蟹数量较大,双重因素叠加,导致了水草覆盖率高的塘口成蟹伤亡较大。

  今年的成蟹养殖,大规格河蟹成为稀缺资源,成蟹的整体价格较往年会稳中有升。今年能够把成蟹顺利养成年初设计的产量和规格实属不易。因此,建议广大养殖户在成蟹育肥阶段,改变传统的杂鱼育肥习惯,使用人工配合育肥饲料,以减少养殖风险,取得更高的养殖效益。   周行

责任编辑:赵宇恒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报道

频道推荐

b f9d179b05fa34b9f9b984dc30fd89ea6.jpg

广西北部湾大蚝养殖喜获丰收

  9月下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区,钦州茅尾海海域,渔民在抢抓时节,采收...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