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拌种,为啥还有小麦全蚀病?

2021-05-01 13:12来源:   作者: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这几年国内许多小麦产区都有发生。但至今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全蚀病,采取的防控措施往往不到位不合理。导致年年拌种年年有发生。

每年都拌种,为啥还有小麦全蚀病?

一、识别:在土壤比较湿润的地块和地区,全蚀病的基本症状主要体现在抽穗灌浆期成片的白穗和黑脚。但干旱的地块,病菌的菌丝不能在根的表皮上侵染蔓延,没有黑脚的症状,只有零散出现白穗。

二、发生:全蚀病病原菌属于真菌中的子囊菌,长期随着带菌的小麦根或茎存活在土壤中,是土壤习居菌,土壤温度在12~18℃的时候,最利于病菌的活动和侵染。当小麦萌发出苗后,病菌的菌丝一旦和小麦的根接触,就会从根毛侵入,并逐渐移动到根的皮层和维管束,破坏导管和筛管,使小麦根系吸收到的水分和矿质元素在导管内的输送,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营养在筛管内的输送,不能正常进行,小麦生长受到抑制,但在冬前因为温度逐渐下降,病菌对小麦的侵害一般不会在外观上有明显的表现。春季返青后,已经侵入根系的病菌也随着温度的回升开始恢复活动,逐渐向上蔓延到小麦的茎基部,破坏茎内导管和筛管,在小麦抽穗后的破坏程度达到高峰,使处于灌浆期间急需水分和光合有机物质传导输送的小麦,受到致命的性的损害,呈现出白穗症状。

全蚀病属于土壤习居菌,一旦在一块麦田落脚并导致小麦感病,就会在土壤中生存活动多年,病害也会一年比一年严重,直至整块麦田大部分小麦植株都被侵染,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但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发病非常严重的麦田却会突然发病减轻,然后再逐年加重。这可能是因为土壤内全蚀病病菌非常多的时候会受到其它微生物的“排挤”,进而出现这种现象,研究发现,排挤全蚀病病菌的土壤微生物中的主角是一种荧光假单胞杆菌DAPG。

每年都拌种,为啥还有小麦全蚀病?

三、防治:目前对全蚀病的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其次有微生物菌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1、化学药剂种子处理:生产实践表明,硅噻菌胺的药效最佳。三唑类中的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也有一定效果。理论上,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也有防效,但目前缺少生产应用经验。

建议:全蚀病发生严重的麦田,用硅噻菌胺包衣拌种,返青后喷淋1~2遍苯醚甲环唑杀菌剂加腐殖酸或海藻酸等促进小麦生根的调节剂或微肥。

2、生物菌制剂应用:国内已经有用于防控全蚀病的荧光假单胞杆菌(DAPG)制剂的登记和推广应用,它和微量元素配合对小麦种子拌种处理并在返青后喷淋使用以后,也可以有效防控全蚀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