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作林:乡村创业开启我的“第二人生”

2019-04-15 14:23来源:   作者:

  “你看这片蓝莓基地,今年花开得多好看,到端午节前后就能采摘了。”近日,记者来到衢州市龙游县庙下乡庙上新村,潘作林正在他的蓝莓基地里进行人工疏花。六年前因为一场意外,他的脚部受伤致残,无法再从事之前的电工工作。从一名电工转型为一名农村创业者,六年摸爬滚打,潘作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新舞台”。

  因伤致残,他从电工转型蓝莓种植。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导致腿脚残疾,可能我现在还在做电工。”在受伤之前,潘作林在宁波做了十几年电工,小有名气。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突然放弃电工工作返回老家,过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从正常人变成残疾人,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很难用语言描述。”记者采访的当天,潘作林骑着一辆电瓶车从家里赶到蓝莓基地。因为腿脚不便,电瓶车成了他最重要的代步工具。与此相比,变化更多的是他的内心:“肢体残疾之后沉寂了很久,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必须振作起来,一家有老老小小要养活,日子总要过下去。”

  2014年,潘作林成立了龙游勤林家庭农场,开始种植蓝莓。“种了四五十亩,去年产量近两万斤,还不够卖。”因为种植了皮薄无籽的新品种,第二年蓝莓挂果后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一上市就被早早抢购一空。

  因为是生态种植,以菜籽饼做肥料,采摘客尝了味道好,都爱在他这里买。“一斤采摘价58元,尝过后他们都会买很多回家。”潘作林说,去年基地里大部分的蓝莓都被采摘客直接买走了,少部分通过微信卖出去。“很多人吃过后帮我推广,还有不少杭州、宁波的客人也在微信上帮我一起卖。”

  这几天,天气不错,紫红色的蓝莓花挂满枝头,甚为好看。“这块基地前后投资了四五十万元,还建有冷库,方便蓝莓保存。”潘作林说,去年地里的排水没做到位,淹了一部分树苗,今年重新修了水渠,产量预计会比去年更高一些。

  不舍浪费,他主动种下核桃树。

  除了种蓝莓,三年前,潘作林又开始张罗着种核桃。“这是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补助到村里的树种,一株核桃树50元,每家可以免费领5株。”庙上新村支书夏国桢说,村里希望可以靠核桃树打造出一个新产业。

  但是,对于种核桃树,村民的兴致并不高。“核桃树的生长周期较长,村里很多人都不愿意种,最后我都拿来种上了。”潘作林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较多,呆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孩子,核桃树没人种就浪费了,他看不下去,都领来种上了。

  目前,庙上新村一共种了五十来亩核桃树,其中潘作林种了二三十亩,占整个村的一半以上。但是三年过去了,核桃树并没有如预期那般结果,这让潘作林有些忧心忡忡。

  虽然腿脚不便,但潘作林坚持要带记者上山去看看他种下的核桃树。核桃树的叶子在冬天掉光了,新叶还没有长出来,幼小的树枝只剩几个光枝干,与旁边翠绿的竹海和娇艳的桃花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村民看两三年不结果,也就放弃了,但是我想既然种了,就要坚持下去。”每隔一段时间,潘作林就要上山去看看核桃树,“有时候问问农技员,或者上网查查资料。”他说,一般核桃树三年左右就挂果了,今年好好管理一下估计有戏。

  身残志坚,他带动残疾人一起致富。

  进入四月,农场渐渐忙了起来。隔三岔五,潘作林就要雇一批村民在基地里帮忙。“多的时候,基地里有十多个村民干活,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残疾人。”

  因为感同深受,潘作林更清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他总是尽其所能优先雇佣残疾人就业。“现在基地的管理人员、种植技术人员,还有采摘人员和销售人员,很多都是残疾人。”潘作林说,残疾人的工资全部日结,一个人一天100元左右,一年下来也要付掉几万元工资。

  “其实基地里的活不难干,就是除除草,或采摘蓝莓,对于我们这些残疾人来说,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种机会很难得。”只要潘作林一个电话,徐芳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基地帮忙。因为潘作林所办的家庭农场,徐芳等残疾人找到了新的出路,也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考虑到蓝莓基地恰好处于前往六春湖景区的必经线路上,来庙下看油菜花的游客也不少,两年前,潘作林萌生了借乡村旅游发展采摘游的想法。“两年尝试下来,效果还不错,很多自驾游游客看到这里有一片蓝莓基地,都会停下来体验一下蓝莓采摘游。”

  这让潘作林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今年准备再扩大基地规模,尝试种几个新品种,最好每个季节都有果摘。”他说,今年会尝试种些樱桃和红心李,看看市场的反应。“如果采摘游的效应进一步扩大,今后基地还会实现更多残疾人就业。”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